釉上彩:先用1200℃至1300℃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,用色料创作完画作后,再用800℃进行二次窑烧。外表不同 釉下彩:画法是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,再在其上施釉,釉是在最表层的。
总结来说,釉上彩、釉中彩和釉下彩的主要区别在于彩绘位置、色彩鲜艳程度、安全性及价格等方面。釉上彩色彩鲜艳但不适用于日常使用;釉中彩色彩柔和且适用于日常使用;釉下彩则既适用于日常使用又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。在选择瓷器时,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彩绘方式。
景德镇的陶瓷彩饰主要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。釉上彩被称为“表绘”,而釉下彩被称为“里绘”。 釉上彩的烧成温度较低(700-850℃即可),几乎不受釉的组成影响,着色剂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块中。
区分这三种彩绘方式,釉上彩的突起感明显,而釉中彩由于底釉的流动性,烧制中会有晕染效果,呈现国画韵味,而釉下彩则笔痕清晰,无晕染。釉中彩通常用于写意花鸟,而釉下彩则更具多样性。每一种技法都展现出瓷器的独特魅力,无论是釉上的鲜艳,釉中的细腻,还是釉下的深厚,都令人赞叹不已。
区别 制作工艺不同 釉上彩是在瓷器釉层表面进行彩绘装饰,而釉下彩则是在瓷器釉层下方、胎体之上进行彩绘。 色彩表现力不同 釉上彩色彩丰富,表现手法多样;釉下彩色彩柔和、清新雅致。 烧制工艺顺序不同 釉上彩是在瓷器基本烧制完成后再进行彩绘,而釉下彩则是先彩绘再整体烧制。
区别二:主要品种不同 釉上彩的主要品种是釉上五彩;而釉下彩的主要品种是青花、釉里红、釉下三彩等。区别三:烧制工艺不同 所谓釉上彩,就是先烧成白釉瓷,或者烧成单色釉瓷,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,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,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烘烤而成。
起源时代不同:釉上彩绘瓷的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北齐时期。相比之下,釉下彩瓷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,但当时的釉下彩较为简单,主要是以红色颜料点彩装饰。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在唐代出现。
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分,从名称上即可见一斑。釉上彩被称为“表绘”,而釉下彩则被称为“里绘”。 两种彩绘在调制、应用和煅烧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。釉上彩在釉的表面烧成,其烧成温度相对较低(700-850℃即可),不受釉的组成影响较大。
我们说,“釉上”和“釉下”从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说明用于陶瓷彩饰方面两种主要而不同的方法,过去称釉上彩为“表绘”,釉下彩则为“里绘”。但是它们的调制、应用和煅烧情况就有显著的差异。
产生的年代不同:釉下彩是最早的,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;而釉上彩是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。
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,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点彩来装饰瓷器,并无刻意绘制纹饰。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。当时湖镇掘和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使用氧化铁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制不同图案,或写上文字,然后施青釉经1220℃-1270℃高温烧制。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“国瓷”的青花瓷。
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,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,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。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。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,或写上文字,然后施青釉经1220℃-1270℃高温烧制。
区别 制作工艺不同 釉上彩是在瓷器釉层表面进行彩绘装饰,而釉下彩则是在瓷器釉层下方、胎体之上进行彩绘。 色彩表现力不同 釉上彩色彩丰富,表现手法多样;釉下彩色彩柔和、清新雅致。 烧制工艺顺序不同 釉上彩是在瓷器基本烧制完成后再进行彩绘,而釉下彩则是先彩绘再整体烧制。
釉上彩和釉下彩的起源时代不同。釉上彩的历史悠久,北齐武平六年(公元575年)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白彩绿彩器。而釉下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,当时的釉下彩仅以赫色颜料简单点彩装饰,没有绘制复杂的纹饰。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在唐代出现。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主要品种也有所不同。
关于陶瓷釉下装饰图案图片,以及陶瓷釉下彩餐具好吗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
陶瓷釉面多久变色正常
下一篇
陶瓷釉水配方讲解图解